前言:
最近因為正在學習認識印度教神廟和神祇歷史,所以跟著老師又到了Brickfields參觀。因為我也正在學習中,如果有錯誤的資訊再請大家多多指教,互相交流一下。(4/13)
第一次是跟著茨廠街社区导览组织《走街》与隆雪华堂妇女组聯辦的導覽活動,也是他們第一次跨出茨廠街,第一次舉辦跟印度廟有關的導覽。他們不定時會舉辦各種導覽,有興趣的人可以like他們的FB(2/24)
Brickfields十五碑,此印度社區住民多為來自斯里蘭卡的坦米爾人(Tamil),早期來做工的主要有兩類,公務員和在鐵道局做工。因為印度人的觀念是不要住在沒有廟的地方。所以當地的住民便想在當地直接複製家鄉的廟。這邊的住民也有不少華人和馬來人,所以也可以在這邊找到華人廟和回教堂。另外,也可以從這個地區的街道名字發現這區歷史的脈絡。
Sri Kandaswamy Temple
↑Sei Kandaswamy, 這個是南印度廟的建築格局,供奉的主神是Murugan(屬於Shiva家族,是Shiva其中一個兒子),坐騎是孔雀。
印度廟建築主要有兩種類別,南印度和北印度,南印度廟的類型為開放式,入口有一個門塔,大多高五層或七層(最高九層,但馬來西亞較少見)。建築材料多為花崗石,並且有很多雕刻。北印度廟多為封閉式,會把經文刻在牆上,建築材料多為大理石,沒有門塔。馬來西亞有三座北印度廟,KL怡保路、怡保、檳城。
↑Gopuram(門塔)上的小門是給神進出的地方,左右兩邊各有一個門神,分別為歡迎和送別之意。想知道廟的主祭神祉是誰,從門塔就可以看出來。
進到廟中可以看一下他們祭拜Puja(Pooja)儀式,祭拜用品多用香蕉, 椰子, 花等,多為素食。
↑攪拌乳海,左右各有四個神抓著一隻蛇,為的是把乳海下的不死藥攪拌上來,求長生不老。
印度有三大主神,梵天Brahma(較少人信奉,也很少廟)、批濕奴Vishnu(保護神)、濕婆Shiva(破壞神),後兩種很多廟祭拜,不一定是拜本尊,有時候是分身。
大部分的神廟都是以Shiva或其分身為主角。也會連帶供奉其兒子(大象神),和老婆Parvati(雪山女神)。Shiva有兩個兒子。
Shiva是一個很喜歡到山修行的神,所以圖畫或雕刻常會以山(喜馬拉雅山)作為背景。
↑旗桿
印度廟的結構可以以人體為譬喻,門口是腳,供奉主神的神殿是頭,神殿上方也有一個塔,通常都會比門塔高。門塔和主殿中間都會有一個旗桿,代表Linga(男性的生殖器)。主殿不一定供奉神像,也可以是神的法器,例如茅。地位高的神都會有坐騎(交通工具)。雖然每個神都會有很多化身,但由座騎就可以判斷本尊神是誰。Ganesha(象頭神)-老鼠。還有牛、孔雀、狗。另外由法器也可以判斷。
↑門口賣牛奶的大哥。牛奶是最常見的祭品之一,不過有些地方現在都不用,多用清水(因為牛奶放久了會臭),所以有時牛奶都直接打包放旁邊。
↑大部分廟的右邊都會有,依九大行星排列的神像,中間是太陽。信徒們順時針繞行。
↑廟方的副主席Prof Thilaga,正在為我們講解。
這間廟的格局是本篇中最完整的,建議大家可以先做一下功課再去參訪,這樣會比較有趣。
Shri Sivan Aalayam
↑Shri Sivan Aalayan,這間供奉的是Linga(林伽),象徵生殖和創造力量。也是Shiva其中一個化身。這間廟雖然很小,不過信徒也是很多。
↑Shiva的坐騎Nandi
↑這個廟的Linga是吉隆坡最大的。後面的畫像就是Shiva,同時也畫了雪山為背景。
↑印度人通常會在眉心點紅色或白色的點,紅色是為母親祈福,白色則是父親。
↑這間廟有點香,不過只點兩炷,但是原因沒問到:P
↑這間廟有各式各樣的Linga。
↑建議也可以來看看他們的Pooja(祭拜)儀式,肯定是不同的光景。
Sri Maha Muneswarar Temple
↑這間廟正在擴建,不過前面還是有保留原本的小廟讓信徒祭拜。
↑藍圖
印度廟之所以建築時間長,因為期考究時間也很長,除了要問過神的意見、祭司的意見、還會詢問教授之類的意見。(聽說印度的大學有印度教這個學科)。
↑ Muneswarar,前方黑色雕像是坐騎Nandi
Shiva是一個情緒上很容易失控的神,所以在失控的時候,化身之一Muneswarar可以保護他心中的靈魂。(前面講的Linga也是Shiva其中一個化身。)
↑不太記得這尊神是哪位,猜測應該也是Shiva的化身?(因為法器是三叉戟) 。但這尊神像看起來實在太可怕=_= 但是後面原來還有更可怕的廟。
↑不知道為什麼磚頭上寫字?
↑Sarasvatī(辯才天)
↑新廟的柱子基柱都雕刻了坐騎,不過坦白說我認不太出來左邊是什麼生物:P
Sree Veera Hanuman Temple
↑另一間廟的主神,Hanuman(猴神) ,出自Ramayana(羅摩衍那)故事。據說孫悟空出自於此。
↑神也抽菸@_@
Jalan Scott這條路上目前正有三間印度廟正在改建,Hanuman Temple這間廟的負責人超好,大方開放正在興建中的廟讓我們參觀。完全不怕我們破壞這些手工雕刻出來的神像和裝飾(抖
↑從師傅的作業可以發現,印度廟的雕塑很少使用模具,大部分都是手工製作,而這間廟已經蓋了七年了,預計今年年底完工。
↑師傅說廟的風格也有取材印尼峇厘島
↑雖然仍在興建中,不過仍在廟的範圍內,所以仍然要脫鞋子,走的戰戰兢兢的:P
↑天花板畫了很多Ramayana中關於Hanuman那個章節的故事。
其實這些猴神雕塑都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,不過負責人真的非常大方,一一為我們揭曉講解。圖中的Hanuman正在教導他的子民斯里文(?)
↑連屋頂都讓我們爬上去了
↑屋頂上的雕塑也完全都不馬虎!!
↑這個黑色的部分是Gopuram(門塔)
↑右邊黑色包覆著的是主殿的屋頂,裝飾是猴神的尾巴,一圈圈繞下來然後圍著整座神廟,保護神廟。
↑大家最後跟負責人和師傅拍照紀念,不過師傅還是很淡定的在做他的工作,完全都不理我們XD
前面有大概提到,印度廟的建築通常考究時間很長,這次有幸看到一間正在興建中的廟,還有熱心的負責人幫我們講解,如果不是老師事前打點安排,自己來應該不可能這麼大喇喇的在這個未完成的廟到處走。
Kuil Sri Krishna
↑這座廟祭祀的主神Krishna(黑天),Vishnu的化身之一。故事中描寫黑天小時候很可愛,長大很帥(下方雕像)。
↑第二次來訪,剛好遇到中午休息時間。印度神是很充滿人性的,所以他們也需要休息。建議要去參觀印度廟的朋友要避開中午。
Sri Rajakaliamman Alayam
最後一間廟供俸的是Kali(卡利)女神,這個派系比較不像其他,拜的東西和內容都比較雜,而且竟然還融合了其他宗教。
(老師: 印度教有十大彪悍女神,黑天女卡莉(Kali)是其一;她是從女神難近母(Durga)額頭上化出来的,屬於血腥女神。這間廟供奉卡莉女神为主神,另有難近母、蛇王那迦(Naga)、馬祭(Asvamedha Parva)等。如同濕婆(Shiva),卡莉女神有第三只眼,青面獠牙、红色長舌、凌亂的头发以毒蛇为装飾、一手拎着惡魔的頭顱摇晃、皮膚呈灰黑色或青藍色,坐騎是老虎。)
↑4/14其實是Tamil New Year(並非固定的日子,好像要看月亮週期?),所以各個廟都有特殊的祭拜(上圖那個燒很大的煙)
↑馬祭。擺馬祭的寺廟比較少。忘記出自哪個經典了:P
↑腳下放的竟然是虎神@_@
↑鞦韆,不過蓋子拿開是兩支刀,前方是放火炭用的沙地。這邊會舉辦類似乩童的儀式。
這間廟其實是在某家的車庫內,所以廟的配置比較不像正統的那樣。而且第一次看到聖母、彌勒佛都放在一起拜。印度教感覺中是個比較封閉的宗教,你很少聽到華人或其他人種拜印度神。這間廟感覺起來很像台灣的陰廟,因為比較草根,所以聽說華人也會來這邊祭拜。
後記:
印度神的化身多,多為拯救或因應什麼災難而產生。Prof Thilaga說神其實無相,會有這麼多的形象其實是方便信徒和追隨者更容易理解,因此。透過繪畫和雕塑,包括其造型和色彩,發揮拉近信徒的功能。這個部分倒是和回教完全相反,回教反對偶像崇拜,他們認為神雖然看不到,但就像風一樣,看不到但是感受的到。去到廟裡時,不妨多跟祭司聊天,普遍都很友善且願意為你解答。不然看著這些繽紛的雕塑,如果不知道來源,最後只能當成漂亮的藝術品帶過那是很可惜的。
印度不僅人口多,種族多,語言也多,而且除了南北印度人地位階級不同,還有種性制度,種性制度還被寫入經典中。所以不要直接稱印度人為印度人,也不能稱斯里蘭卡人為印度人。而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,多為南印度人,講坦米爾語。因為隔天是新年,來參訪時發現周遭很多小攤販,有點像我們的迪化街那樣,不過規模小很多。
↑傳統糕點,超甜。
↑香花鋪。今天才知道原來每個神都有各自供奉用的花。
↑這個也很常看到,都會掛在家門前,不過忘記名字了。
其他關於Brickfild的哩哩摳摳...
↑用Telugu語傳道的教堂。
↑三教:儒道釋
↑前面有講到,這區的印度人早期都是公務員和在鐵道局做工,這個當時英殖民政府幫蓋的宿舍,現在正面臨被拆遷的命運。
↑宿舍後面好驚人@_@
↑猴神廟前面有一間餐廳,聽說廚師是從印度請來的,所以有道地的印度料理(?)
↑活動開始前還先去附近的印度餐館吃早餐,圖為linga(音似),吃起來有點像饅頭,是用發酵過的糯米製成。
↑忘了叫什麼名,看起來像麵線,要沾砂糖吃。
↑2/21辛苦的導覽大哥,他也是後來上印度課的同學之一。
↑出發前老師講解一下今天的路線。
↑謝謝熱心講解的廟方負責人~不過為什麼他有穿鞋,屋頂超~~~燙的呀!!!
怎麼去:
到KL Central後轉搭Monorail到Tun Sambanthan站(一站而已),出站後沿著左手邊馬路一直走就會看到第一間廟Sri Kandaswamy
google map: http://ppt.cc/5Qp0
另外兩間廟Linga和Kali,因為不在大路上,而且廟也比較小,google map上找不到XDD,有興趣的人再另外問我吧。
備註:
因為學的沒有很透徹,所以另外也找了一些佐證參考。
這位作者寫了一些Kandaswamy的介紹:
http://cforum.cari.com.my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3172814
印度教和眾神介紹:
http://hindu.blog.sohu.com/
同場加映:
茨廠街,”茨廠”是廣東話(念起來有點像”起粉”),中文是木薯粉的意思,這裡早期五六十年代有很多木薯粉工廠,後來有很多布店,現在則變成很多次貨的地方。因為目前經營的華人都請外勞做工,所以現在的茨廠街很多印度外勞。